肠外与肠内营养

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深圳

 

营养支持治疗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很强专业性。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广州)”[1]中对营养支持治疗的内容未展开论述,现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肠外与肠内营养学分会以及国内部分胃肠外科专家讨论制定本共识。根据证据级别的高低,本共识将推荐等级分为“强烈推荐”、“推荐”和“建议”3个等级[2]。

一、介绍

1.?概况:营养不良是IBD最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其发生率可达85%[3]。国内虽无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统计显示,外科住院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者高达86.7%[4]。C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较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患者多见,活动期合并营养不良较缓解期普遍[5]。由于活动量少以及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等原因,缓解期IBD患者可表现为肥胖,这一现象在儿童更多见[6]。

营养不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蛋白质能量型营养不良多见,表现为消瘦和体重下降,疾病后期也可呈现为混合型营养不良[7]。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很常见,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均可发生[8],病史漫长者尤其明显[9]。回肠病变、回肠切除以及治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10],缺铁性贫血也相当普遍[5]。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吸收不良,可造成血25(OH)-维生素D浓度降低,加剧钙的丢失,出现骨质减少或骨软化。如果使用激素,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会进一步提高[11]。腹泻亦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钾、镁、钙和磷丢失[12],约有10%的UC患者会出现锌缺乏[11],儿童CD缺锌现象更为普遍[13]。

2.?营养不良的原因:IBD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由于进食可能诱发腹痛、腹泻、梗阻和出血等胃肠道症状,造成患者进食恐惧,导致营养摄入减少;⑵由于肠管炎症、溃疡和腹泻的影响,导致肠黏膜表面丢失的营养物质增加;⑶肠道不同部位和范围的病变对营养摄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小肠吸收营养的作用大于结直肠,回肠的作用大于空肠。肠外瘘、肠内瘘以及反复小肠(尤其是回肠)切除会导致肠管吸收面积减少,肠内瘘形成的盲襻使得细菌过度繁殖,不利于营养物质吸收;⑷活动期或合并感染的患者存在高分解代谢状态,增加能量消耗;⑸治疗药物(如激素、柳氮磺吡啶等)对营养和代谢产生不良影响[14]。

3.?营养不良的后果:营养不良削弱患者抗感染能力,影响手术切口和肠吻合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降低生活质量[15]。营养不良也是造成IBD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和停滞的主要原因[11]。

4.?营养支持治疗的目的:IBD营养支持不但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还能够诱导和维持CD缓解,促进黏膜愈合,改善自然病程。因此,本共识认为将IBD的营养支持称为营养支持治疗更为合适[16]。

5.?营养支持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关系:营养支持治疗与药物治疗在IBD治疗中相辅相成,药物治疗是基础,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可以改善营养状况,但某些药物也可导致营养不良。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IBD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17]。

二、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状况评定

推荐对IBD患者常规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需要进行营养状况评定,营养支持治疗期间进行疗效评价。

1.?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是指现存或潜在的与营养因素相关的导致患者出现不利临床结局的风险[18]。营养风险筛查工具有多种,本共识推荐使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NRS-2002)。NRS-2002评分≥3分提示有营养风险,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19]。研究[20-21]结果表明,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剧,具有营养风险的IBD患者比例显著增加。

2.?营养状况评定:营养状况评定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部分。

本共识推荐以病人整体营养状况评估表(scored?Patient-Generated?Subjective?Global?Assessment,?PG-SGA)作为主观评定工具,并建议在营养支持小组(nutrition?support?team,?NST)指导下实施。参考PG-SGA结果[22],本共识建议将IBD患者的营养状况分为:重度营养不良(≥9分)、中度营养不良(4~8分)以及营养正常(0~3分)。

客观部分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测定方法,静态营养评定包括人体测量指标,如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总蛋白、白蛋白以及其他用于评估慢性营养不良的指标;动态评定和疗效评价见后文“五、(二)”。应用静态营养评定时应注意:体重和BMI等人体测量指标在患者大量输液、肥胖、水肿或体液潴留时,准确性会受影响[23],血浆蛋白水平的变化亦受多种因素影响,作为疾病急性期机体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并不准确[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