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蛋白过敏,营养不良,肠内营养支持,儿科
(2021 年 3 月 20 日,上海)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良好的营养状态是疾病治疗的基础。3 月 20 日,第 7 届雀巢健康科学营养论坛在上海盛大召开。本届论坛主题聚焦「巢流·营领标准 赋能·规范时代」,邀请到CSPEN 前主任委员蔡威教授、ESPGHAN 主席 Sanja Kola?ek 教授、ESPGHAN 胃肠病学委员会前任主席 Yvan Vandenplas 教授、斯坦福大学肖恩帕克过敏研究中心主任 Kari Nadeau 教授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跨学科交流国际先进临床经验,传递前沿学术知识与临床经验,助力推动中国儿童疾病临床营养标准化进程,提升营养领域规范化管理水平。3 月 21 日~28日,广州、北京、成都、武汉系列论坛相继举办。
食物过敏管理认知升级,
早期预防和分级诊疗是关键
「远离过敏原」是当前人们预防儿童食物过敏最为常见的方法。事实上,「远离」并不能真正解决食物蛋白过敏的问题。但随着医学的进步,儿童食物过敏预防的认知正在逐步得到升级。
Kari Nadeau 教授和龚四堂教授表示:「早期介入多种易致敏食物蛋白,激发免疫耐受,可以帮助降低食物过敏风险。基于此,相关指南也重新进行了思考,建议应当随辅食添加早期引入易致敏食物,确保饮食多样化,并形成持续规律喂养。斯坦福研究[1]结果也表明,多种蛋白混合引入获益大于单一蛋白引入,更远高于饮食回避。最新的 I'm EATING 大型研究[2]则表明早期介入多种微量易致敏食物蛋白的风险其实非常低。」
中外专家交流与讨论
Yvan Vandenplas 教授、吴捷教授和徐子刚教授指出:「对牛奶蛋白过敏的配方选择应进行分级管理;大多数牛奶蛋白过敏表现为轻中度,首选深度水解配方;重度牛奶蛋白过敏首选氨基酸配方(如合并生长发育迟缓、重度特应性皮炎以及严重过敏反应等情况);部分水解配方因其仍含有小分子乳蛋白和多肽,不适用于确诊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营养管理。牛奶蛋白过敏婴儿很少需要限制乳糖,尤其对于仅以皮肤症状为主的牛奶蛋白过敏儿,配方中添加乳糖可促进钙吸收、有益肠道菌群、改善配方口感。对于牛奶蛋白诱导的肠病患儿,饮食应考虑限制乳糖。」
多疾病治疗新趋势,
营养支持亟需标准化
越来越多研究显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与营养密切相关,合理规范的营养支持治疗可以促进疾病康复,显著改善临床结局。
大会现场,刘玉峰教授、刘春峰教授,唐维兵教授,江米足教授、舒赛男教授、方莹教授、肖农教授等来自小儿血液肿瘤科,危重症医学科、外科、消化和肝病、康复科等领域的多位国内专家与来自海外的Sanja Kola?ek 教授和 Yvan Vandenplas 教授针对儿童多疾病的临床营养支持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现任 ESPGHAN 的主席和儿童胃肠疾病和营养专家,Sanja Kola?ek 教授系统地介绍了营养支持尤其是肠内营养的应用,强调了应尽可能使用肠道,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治疗方式,一个明晰标准化流程、专门的营养支持团队(NST)是保证营养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她也分享了一个神经受损儿童营养治疗的案例,对于一些特定指证的患儿,如吞咽困难等,通过管饲给予营养支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乳清蛋白配方对这类患儿更为有利。
刘春峰教授分享了危重患儿在 PICU 中营养管理的重要性。他提到,营养问题可以说在 PICU 患者中普遍存在,而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患儿的临床转归。不仅增加住院成本,还会影响患儿的预后。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应被视为 PICU 患儿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维兵教授在小儿外科疾病与临床营养的分享中提到,有 18%~60% 的儿外科患儿存在营养不良,且高营养风险患儿住院期间,更容易出现体重丢失,这部分患儿感染性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均明显高于中、低营养风险患儿。因此,对住院患儿、特别是高营养风险患儿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应当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需要包括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定、术前营养管理、术后营养管理、优化营养管理的特殊措施等管理内容,而肠内营养支持特别是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也应满足易耐受易吸收、营养全面充足等条件。
刘玉峰教授和胡群教授指出:「6%~50% 初诊肿瘤患儿以及 8%~32% 长期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患儿发生营养不良[3],从而产生化疗耐受性降低、依从性下降,感染并发症增加、疾病复发率上升等问题,最终导致生存率降低
下一篇:没有了